2017年4月份,发表在《柳叶刀·全球健康》上一项研究基于对印度不断报道的“荔枝病”暴发的调查,解释了荔枝病的发病机制。
荔枝病是与大量进食荔枝相关的一种“低血糖症”。柳叶刀的论文认为荔枝病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:营养不良的儿童,特别是幼儿,肝糖原储备不足;大量食用荔枝影响了食欲,从而不愿意吃晚饭或者直接跳过晚餐,晚上“空腹”入睡,中断了葡萄糖的补充;夜间空腹时低血糖原本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,身体会通过脂肪动员等途径进行糖异生来不断补充葡萄糖,从而维持基本血糖水平。但由于荔枝中含有的次甘氨酸A和亚甲基环丙基丙氨酸,抑制了糖异生和脂肪酸氧化,加剧了夜间低血糖,破坏了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,从而到时病理性低血糖、低血糖脑病。
没有成熟的荔枝,毒素的含量更高。
荔枝病表现为头晕、恶心、乏力,严重的会抽搐、休克,如果不及时救治,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。尽管荔枝病的例数不多,还是需要引起重视,特别是儿童。因为孩子的血糖平衡能力比较差,病情发展快,出现症状也比较快,很多家长没有“空腹吃荔枝会引发低血糖”的意识,在孩子出现症状后,没有及时就医或者告知医生空腹食用荔枝,也容易引起误诊。